国家发改委将选取典型地区解剖“麻雀”,挖掘经验成果,不断完善政策措施,促进民间有效投资持续增长
近期,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延续2017年民间投资整体回暖向好的态势,今年1月份至2月份民间投资同比增长8.1%,增速比去年全年和去年同期分别提高2.1个百分点和1.4个百分点,比全部投资高0.2个百分点。
前2个月,民间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24.4%,增速比去年全年和去年同期分别提高11.1个百分点和5.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增长4%,增速分别提高0.2个百分点和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0.4%,增速分别提高2.7个百分点和1个百分点。
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近期表示,民间投资的确是近两年大家都很关注的热点。为了更好地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国家发改委正在集中梳理总结和宣传推广相关地方的好经验好做法。
一是总结许昌促进民间投资经验做法的主要特点,形成了典型经验,今年1月中旬在国家发改委门户网站发布,同时印发各地学习借鉴。二是请2017年民间投资增速居前的福建、浙江、广东、重庆,民间投资增速同比提高较多的新疆、云南、湖南,制造业民间投资增速较快的江西、四川,以及基础设施民间投资增速较快的陕西等地,抓紧梳理和总结经验。三是下一步将在许昌组织召开全国促进民间投资经验交流现场会,宣传推广先进经验,督促民间投资增速相对滞后的地区加大工作力度、完善政策措施,巩固民间投资企稳向好势头。
值得关注的是,2017年整个民间投资约为36.5万亿元,净增1万亿元以上,占全社会投资的61.2%。
去年,国务院就专门对民间投资组织了全国范围的大督查,请了第三方机构对民间投资有关情况进行评估,国家发改委具体参与了这项工作。2017年6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听取了民间投资情况的汇报;7月份,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促进民间投资的文件;9月份,国家发改委又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民间投资“26条”政策。针对民间投资反映的一些体制机制上的障碍,包括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都在“26条”中提出了具体措施。
就下一步促进民间投资的工作重点,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勇表示,一是抓落实。关键是把“26条”具体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二是进一步简政放权,为民间投资、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更好的条件。三是进一步放宽准入门槛。四是进一步做好服务。去年督查的时候,民营企业不单单说是缺钱、融资难、融资贵,也缺人才等其他支持,希望政府帮助加大培训力度,提振市场信心。五是维护好市场秩序,包括诚信体系的建设等,使企业更加放心地开展生产和经营活动。
孟玮表示,国家发改委将进一步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工作,选取典型地区解剖“麻雀”,挖掘经验成果,提出有针对性和操作性、可资借鉴和推广的经验做法,不断完善政策措施,促进民间有效投资持续增长。
人大代表建议着力解决民间投资“四不”问题
本报两会报道组左永刚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落实鼓励民间投资政策措施,在铁路、民航、油气、电信等领域推出一批有吸引力的项目,务必使民间资本进得来、能发展。
2017年我国民间投资超过38万亿元,增长6.0%,比上年加快2.8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到60.4%。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对民间投资增势疲软表达了担忧。
全国人代表龚建明认为,当前需要警惕工业民间投资增速持续放缓导致发展后劲不足。龚建明建议进一步激活工业民间投资,增强制造业发展后劲。应该重点考虑如何进一步完善激活工业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一方面有针对性地解决“不能投”、“不愿投”、“不敢投”等问题,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增加市场透明度,增加民营企业自主决策权;另一方面解决“往哪儿投的问题”,引导民间投资投向产业链长的、增长前景好的领域,提高企业投资回报率,增强对资金吸引力。
“要鼓励民间投资,要为企业营造公开、透明、稳定、可预期的政策环境。”全国人大代表吕薇认为,民间投资升温有赖于长期稳定的收益预期,下一步应该在体制机制方面有所突破,着力解决民间投资不能投、不愿投、不敢投、不知往哪投等问题,不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认为,扩大民间投资,是改革的大方向。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上起决定性作用,应该让民间资本有更大发展空间。
全国人大代表赵启三表示,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高速发展,民营企业也纷纷加快布局。不过,民企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遇到“审批难”、“准入难”,“融资难”、“融资贵”等各种问题。对此,赵启三建议政府一方面要降低民间投资市场准入门槛,拓宽民间投资领域,保障其在不同市场主体的平等竞争;另一方面,应支持民营企业申报技术专利。
打破“弹簧门”“玻璃门”助力民营企业“减负松绑”
本报见习记者孟珂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营企业成为其中极具活力的一部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认真解决民营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坚决破除各种隐性壁垒”,这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无疑是利好。对此,《证券日报》记者就民营企业发展中的问题专访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刘向东。
《证券日报》记者:当前非公有制经济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贡献有哪些?
刘向东:非公有制经济为我国的国家建设、增加居民就业和收入、改善生活质量作出了突出贡献。截至2017年年底民营企业创造了全国60%以上的GDP、80%以上的就业岗位和一半以上的税收。过去五年,中央采取一揽子措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税费减免力度,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升国际竞争力。
《证券日报》记者:您认为目前民营企业发展中的阻碍有哪些?
刘向东:当前我国民营企业除了自身规模较小和竞争力不强,在现阶段经济增速换挡和国际竞争加强的背景下,民营企业发展尚面临着“弹簧门”、“玻璃门”和税费偏高等障碍。
具体来看,首先在金融资本“脱实向虚”的情况下,许多民营企业专心致志干实体和转型升级的积极性不高,真正用在研发投入上的资金更少,同时在劳动力和环境等要素成本走高的双重挤压下,民营企业盈利的难度加大。其次,民营企业转向其他高回报领域则面临着市场准入限制,仍然受所有制的歧视和偏见,民营企业发展特别是在各种生产要素获取和进入垄断领域等方面,不能得到一视同仁和平等对待。此外,在国有垄断行业领域,民营企业真正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积极性不高,担心企业利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融资贵融资难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围绕民营企业第一桶金争论仍令民营企业家不敢开拓创新。
《证券日报》记者:您认为未来民营企业发展的方向应是什么?解决企业创新、升级的重要途径有哪些?
刘向东:未来民营企业发展的方向将会更加市场化、合规化、国际化,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为此支持民营企业成长,一方面要营造风清气正的新型政商关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保护私有产权不受侵犯。另一方面应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为企业家营造宽松环境,用透明的法治环境稳定预期,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特别是采取各种减税降费、融资支持、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引导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努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